为假肢穿戴打基础,需从伤口愈合、肢体塑形、肌力训练等多方面系统准备,确保残肢条件适配假肢,提升穿戴舒适度与稳定性。

术后4-6周是残肢塑形关键期,需坚持使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。包扎时从残肢末端开始,螺旋状向上缠绕,力度由远端向近端逐渐递减,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,每日更换2-3次,夜间持续包扎,通过持续均匀压力促进残肢消肿、定型,避免出现圆锥形或不规则形态。

伤口完全愈合后,需进行残肢皮肤护理训练。每日用温水清洗残肢,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,擦干后涂抹无刺激性润肤霜,防止皮肤干燥开裂。同时要逐步适应外界接触,可先用软布轻轻擦拭残肢,再过渡到接触不同质地的物体,增强皮肤耐受性,减少穿戴假肢时的摩擦不适感。

肌力训练是基础中的核心。针对残肢近端关节周围肌肉,如大腿截肢需强化髋部屈伸、外展肌群,小腿截肢重点训练膝关节屈伸肌肉。可借助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,每组12-15次,每日3-4组,逐步提升肌肉力量与耐力。同时要注重核心肌群训练,通过桥式运动、平板支撑等增强躯干稳定性,为假肢穿戴后的平衡控制奠定基础。

平衡功能训练需循序渐进。初期可在平行杠内进行单腿站立练习,每次30秒至1分钟,逐步延长时间;待平衡能力提升后,可尝试脱离支撑进行重心转移训练,左右、前后缓慢移动重心,每日训练20-30分钟。此外,还需练习残肢的感知感觉,闭目时通过触摸辨别物体形状、大小,增强残肢对压力、位置的感知能力,帮助精准控制假肢。

整个准备过程需定期复查,根据残肢变化调整训练方案,一般术后3-6个月,残肢形态稳定、肌力达标后,即可进行假肢取型与适配,为顺利穿戴假肢做好全面准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