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肢术后的肿胀与疼痛是机体对组织损伤的正常反应,但科学管理能显著降低其对康复的影响。这种不适主要源于手术创伤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、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损伤,需针对性干预。

术后急性期(1-3天)以控制急性肿胀为主。除冷敷外,需严格限制患肢负重,避免过度活动加重毛细血管渗出。若敷料渗血或肿胀明显加剧,应及时更换无菌敷料,保持适度加压包扎,既能止血又能限制组织液过度渗出,但需观察末梢血液循环,比如留意肢体末端皮肤颜色是否发紫、温度是否偏低,若出现异常需及时调整包扎松紧度。此阶段还需密切关注引流管情况,确保引流通畅,防止积血积液加重肿胀。

进入亚急性期(术后1周左右),在按摩和气压治疗基础上,可引入低强度激光治疗,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恢复,通常每周3-5次,每次10-15分钟。此阶段疼痛多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神经敏感性增高有关,可配合经皮神经电刺激(TENS),通过低频电流阻断疼痛信号传导,每日2次,每次20-30分钟。同时,可尝试听舒缓音乐、观看轻松视频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,辅助减轻疼痛感。

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,初期可进行等长收缩训练(肌肉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),每次10-15组,每组持续5-10秒,逐步过渡到关节活动训练。训练前后可对患肢进行温和的热敷,促进血液循环,但要避开未愈合的伤口。同时需注意营养支持,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促进伤口愈合,减少肿胀持续时间,可多食用鸡蛋、牛奶、新鲜蔬果等。

所有干预措施均需建立在伤口无感染的基础上,若出现局部发热、脓性分泌物或疼痛突然加剧,应立即就医排查感染,避免盲目处理延误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