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下肢假肢

2025-07-19    点击次数:
下肢假肢是为替代因创伤、疾病、先天缺陷等原因缺失的下肢部分(足、踝、小腿、膝、大腿或髋部)而设计制造的人工肢体装置。它不仅是弥补形体的工具,更是通过精密工程与生物力学结合,帮助使用者重建站立、行走、奔跑等核心运动功能,恢复生活独立性与社会参与度的康复科技产物。
 
一、 主要任务
支撑体重:安全稳定地承受身体重量,是行走的基础。
平衡控制:提供站立和移动时的静态与动态平衡能力。
模拟步态:尽可能自然地实现步行。
吸收冲击:减轻行走时地面反作用力对残肢和身体的冲击。
提供推进力:高效能量储存与释放,降低步行能耗(尤指现代储能脚)。
适应环境:在不同路面(平地、楼梯、斜坡)和活动中安全使用。
 
二、 分类
足部假肢:弥补部分足缺失。
踝离断假肢:保留踝关节功能。
小腿假肢(经胫骨假肢):最常见类型,膝下截肢。
膝关节离断假肢:保留大腿末端。
大腿假肢(经股骨假肢):膝上截肢,需膝关节组件。
髋离断假肢:包含髋关节组件,悬吊要求高。
半骨盆假肢:涉及骨盆部分缺失。
 
三、选配与适配
假肢的成功绝非“成品购买”,而是基于:
残肢状况:长度、形状、皮肤条件、关节活动度、肌力。
全身健康:心肺功能、平衡能力、其他肢体状况。
生活方式与目标:日常活动量、职业需求、运动爱好(如跑步、游泳)、期望值。
经济与环境因素:预算、居住地路况、气候。
在康复医生、假肢师、物理治疗师团队协作下,经详细评估、取型/扫描、试样、动态调试、步态训练等复杂流程,才能实现最佳适配。
 
四、 未来方向
现代下肢假肢正朝着智能化(更灵敏的传感器、AI预测)、神经集成(脑机接口、肌电控制)、仿生自然(更流畅步态)、材料轻量化/耐用化发展,目标是实现“人-机”更直观、高效的无缝融合。
 
下肢假肢是工程智慧与康复医学的结晶,它将冰冷的材料转化为温暖的支撑。从定制化的接受腔到智能化的关节,其终极价值在于赋能个体重获行动自由。每一次稳健的迈步,都是现代科技与顽强生命意志的结晶。

上一篇:残肢末端接触腔底的正确感知与调整

下一篇:夏季阴雨天气假肢进水如何维护

首页
在线沟通
在线电话
微信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