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肢手术与假肢装配是功能重建的关键环节,其时间协调直接影响康复效果。核心目标是优化残肢状态、尽早实现功能性行走,需在专业团队指导下精准把控。

一、术后早期:伤口愈合与残肢塑形(0-6周)
核心任务:伤口愈合、消肿、控制疼痛、预防挛缩、开始残肢塑形(如弹力绷带/套)。
假肢准备:此阶段不装配永久假肢。重点在于创造装配条件:伤口稳定无感染、残肢肿胀消退体积初步稳定、关节活动度良好、患者具备基本站立能力。

二、临时假肢:承重训练与功能探索(术后2-8周起)
时机:伤口愈合良好、肿胀显著消退、患者体力允许时(通常术后2-8周,视个体情况)。
主要内容:
1.早期承重训练:刺激骨骼、增强肌力、改善平衡。
2.促进残肢成熟:规律承重加速残肢塑形与组织致密化。

3.功能适应与评估:体验行走,明确需求,为永久假肢设计提供依据。
4.心理激励:早期站立行走提升信心。
形式:可调接受腔(如石膏/树脂加衬垫)和简易部件的临时系统。

三、 永久假肢:精准适配与功能进阶(术后3-6个月或更晚)
时机:残肢体积与形态基本稳定(通常需3-6个月,残肢周长变化极小如<1cm/周)。
关键指标:皮肤耐受性好,操控基础扎实,全身状况允许。
核心:
精准适配:基于稳定残肢制作个性化接受腔,确保舒适与力量传递。
功能优化:选用满足特定需求的关节与脚板。

从术后伤口管理到临时假肢介入,再到残肢稳定后永久假肢精准装配,环环相扣,为行走奠基。唯有个体化、动态化的专业协调,方能助力患者稳健迈入新生活。